教育跳大神
(语雀同步转载) 此理论为解释为什么学校在教学和制度制定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让人不舒服、反人性的特征 在解释为什么要叫做教育跳大神前,各位可以自行搜索这篇文献(学校知网是免费的,北大附中官网-网页最底下的图书馆电子资源-中国知网)(因为内存不够没法放了) [1]朱文琪.近十年来普通高考考试数据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知网2010-201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7):17-24. 这篇文献可以告诉我们的一点是,在当下对于高考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其对于教学和制度制定的影响是极度有限或者说约等于没有的。同时,对于一个希望用科学的数据来研究高考的高中来说,一届几百个人在三次大考里的表现发挥虽然样本量不小,但是在会受到多种干扰因素诸如学生身体,特殊事件,乃至于考试当天天气的影响下,必然无法通过控制变量式的方法准确地找到起与教学和制度设计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 而我们都知道,在科学的客观规律出现前,人们对于很多现象的认知会通过经验主义和朴素的感性认知来实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跳大神,在条件不支持以科学方式了解并设计教育教学时,教学制度的设计就会依赖于经验主义与感性的朴素认知。正如千年前的求雨巫术跳大神一样。而在高考压力的持续下,这种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会更加严重。 举个例子,当天气阴沉、湿度极大、乌云满天的时候,我们通过地理的学习知道了有积雨云要下雨,但是几千年前的萨满可能就认为是自己在阴天跳了段神秘舞蹈把雨招来了,虽然其可能将下雨与阴天通过跳舞建立关联,但是这并不是客观的规律。如果下雨了,那皆大欢喜,如果没下雨,那顶多是空耗力气,但是最可怕的情况是因为好几天阴天还没下雨结果献祭了个活人,更可怕的是献祭完万一之后积雨云真来了下了雨,以后没有雨就会嘎一个人来下雨。就完全导向了一个糟糕的结果。 教学制度设计亦是如此,比如休息日,在没有或不愿了解休息时长与学习效率的科学关联的情况下,而应试压力的加剧更让学校像无头苍蝇一样疯狂找办法,学校只能以朴素的认知-学的越多越好,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碰上了客观规律还好,要是被各种干扰因素骗到了就可想而知了),然后就可以把上午拖到12:10分下课,把高三的周六改成复古版本。长远来看两周休一天也不是没有可能(有点滑坡谬误但是感觉确实有这个风险)。 另一种朴素观念也仍然存在,即“前人/别人这么干一定有他的道理”式的保守和从众心理,虽然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北京高中挑的单休的头,但是我知道现在北京学校已经没几所高三双休的高中了。典型的剧场效应作祟。以及除非上压力绝对不动的安如泰山,这会导致一种只要没出大乱子只会更往自己所相信的经验主义方向发展,而拒绝新事物新方法,因此让人觉得越来越难受的状态(双休,平板) 大概就是为什么北专可持续性开倒车的原因